《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》,孙钦善著,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。此书被选为教学用书后再三出处版,2008年已经是再版修订本。
【资料图】
作者孙钦善,1934年出生,自1990年起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。曾兼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、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。2002年退休,继续承担本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课程。2004年被学校返聘,参加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工作,任《儒藏》总编纂(四人之一)及古典文献学儒家思想与典籍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。现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、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。主要研究中国古文献学,兼及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思想文化,著作有《关汉卿戏剧集》(合作编校),《高适集校注》,《高适岑参诗选》(合作选注),《论语注译》,《龚自珍诗文选》,《中国古文献学史》,《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》,《中国古文献学》,正平版《论语集解》校点(收入《儒藏》104册),定州汉墓竹简《论语》校点(收入《儒藏》281册),《中国古文献学文选》(选注),《论语本解》等,其中《中国古文献学史》为中国古文献学史开创之作。
内容:本书分为绪论、后记,和先秦、两汉、魏晋南北朝、隋唐、宋辽金、元明、清及近代七章,以各朝历代代表人物为专题,串连起以经学为中心的古文献学研究历史,围绕着古今文学派之争及义理和考据的偏重,讨论了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学术特点与成就。有助于读者疏理学术源流与派别。《绪论》介绍古文献学和古文献学史,这是一门边缘的综合的学科。总述概括了各朝代的学术成就和特点,论述本文的体例与主要内容,以及为什么主要叙述经学历史,因为经学史是文献学史的中心,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,其次,经学几乎与整个思想史有关,并将整个学术史流派分为考据学与义理学派,简述了经学发展术:其中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,主要留下了汉学,宋学,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成果和经验。之后各章以朝代顺序介绍这一朝代学术的特点与古文献学代表人物,章前第一节为概述,简介此朝的历史政治背景、学术流派与源流、学风与流行思潮、四部书的整理情况、语言文字学的发展,往后第二节开始才单独一节介绍代表人物。且当多个人物并一章时,以学术特点远近归类,而不以出生年月先后排序。
(下表为《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简编》内容概括表)
朝代 | 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 | 学术发展和文献典籍的流传与整理 | 语言文字发展与研究 | 代表人物 | |
先秦(夏商) | 学在官府,文献典籍集中于官府,史官掌政典,史籍 | 文献的产生,保存和流传。 《尚书·多士》:“有典有册。” 《逸周书》 《周易》 《诗经》 | 甲骨卜辞 金文 | ||
周 | 西周 | 正考父 | |||
东周 | 礼坏乐崩,“天子失官,学在四夷。”学术下移,九流百家兴起。 | 诸子百家聚徒讲学,互相辩论,著书立说:孔子与孔门弟子:子夏、子游、商瞿、孟轲等的儒家学派。 孔子整理前代文献典籍。 纵论各派学术特点的专门著作出现。 | 《荀子·正名篇》语词的社会性、地域性、历史性 | 孔子(文献整理与流传之功)与其门人弟子 墨子 荀子 韩非子 | |
秦 | 以法家思想统治 | 焚书坑儒 | |||
汉 | 汉初承秦,表道里法,文帝、武帝、宣帝皆好刑名 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 | 书籍传播刊刻:秦汉动荡,项羽军入咸阳,焚烧宫室,秦博士官所藏《诗》《书》百家之书损失殆尽。 向歆父子整理图书。 官方主持审定经义和校定经字活动:西汉宣帝甘露三年,石渠阁议奏;东汉章帝建初四年,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;东汉灵帝熹平四年,正定经书文字,刊于石碑; 经学:汉学家法师传。 古今文之争。 经书与谶纬书。 今文经学为官方博士;古文经学由在学者间流传较广;汉末,以古文为主,附益今文的郑学占主流 辨伪:王充《论衡》 | 《尔雅》(成于汉初) 《说文解字》 《方言》 《释名》 | 董仲舒(今文经学家,谶纬) 司马迁(史学) 刘向、刘歆(图书整理校勘、目录、辨伪) 王充(辨伪,离经叛道) 许慎(训诂学,经学) 郑玄(经学,经通古今,以古学为主) | |
魏晋南北朝 | 南北对峙,争战不休,国家藏书,几多丧失 | 南北之学:江左《周易》则王辅嗣,《尚书》则孔安国,《左传》则杜元凯。河洛:《左传》则服子慎,《尚书》《周易》则郑康成。《诗》主毛公,《礼》则同遵郑氏。(《北史·儒林传序》)北方郑学;南方流行魏晋玄学,援道入儒。 目录分类:四部分类法;(私家修史,史部独立;子部老庄注释增多,兵书流行;文学自觉,集部扩大,别集总集先后兴起。) 经学:古文学重兴,今文学渐亡,义疏体产生 史籍整理:史注成就高,体例完具,音义,补遗二体兼备。 三体石经的刊刻,古文为主,体现古文学地位的变化 汲冢竹书的发现。 | 语音:中古期,语音发生较大变化。四声入诗,反切注音,更加准确。《切韵》:语音系统是就金陵、邺下的雅言 叶音说。 汉字:由分隶到楷书,楷书到草书,俗体字、异体字大量增加。研究古今字的字指之学兴起。 《字林》《玉篇》 训诂:《尔雅注》《方言注》《广雅》 音义学大行,给古书注音释义。《汉书音义》《史记音义》《颜氏家训》 | 何晏、王弼(援道入儒) 虞翻、王肃(反对郑学) 韦昭、杜预(《国语解》《春秋左传集解》) 徐广、裴骃(为《史记》作注释) 《汉书》注家(汉时:服虔、应劭、文颖、苏林、张晏、如淳、孟康;晋朝集注:晋灼、臣瓒、蔡谟) 裴松之、刘昭、刘孝标、郦道元(史料补辑注家) 颜之推(训诂考证) | |
隋唐五代 | 隋唐结束长期分裂,建立了封建集权的、统一的政权。 隋建立时间虽短,但对唐产生了深刻积极的影响。 五代十国又出现了分裂战乱的局面,社会、经济、文化遭到严重破坏。 | 学风思潮:三教并重,实则降低了儒学的地位;且唐代科举,重进士而轻明经,经书整理为官方垄断,经学守成,袭承魏晋玄学传统,儒道合流。 韩愈等人提倡儒学,古文,对宋代理学影响较大 经学学术统一集中:南北学术统一; 朝廷直接组织干预古文献修纂整理,如官修史书,考定五经,撰《五经正义》。 图书分类和整理情况: 经:隋:二刘;唐:《五经正义》 史:颜师古《汉书注》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李贤《后汉书注》 子:老庄注释;杨倞《荀子注》;类书编纂。 集:别集的编纂和整理极为兴盛。 书籍传播刊刻:壁经、石经(开成石经、蜀石经)、五代开始将雕版印刷用于经书。 辨伪:《史通·惑经》 | 文字学以《说文》为主,其次《字林》,当时新撰字书以辨正俗,正讹误为主,如《干禄宝书》《五经文字》,一般强调从正复古,酌古准今 徐锴《说文系传》 声韵:以《切韵》为宗,而屡有增补。王仁昫《刊谬补缺切韵》;孙愐对《切韵》重加订正,增补,改名《唐韵》,此后《切韵》便不流行,而《唐韵》后佚 《经典释文》《一切经音义》《匡谬正俗》 | 陆德明(《经典释文》) 孔颖达、贾公彦、徐彦、杨士勋的诸经疏(经书的官方考定) 颜师古(史书,《汉书注》) 李善及“五臣”(《文选》注家) 刘知几(史学评论《史通》,承接王充实事求是的辨伪精神) 司马贞、张守节(注释《史记》) | |
宋辽金 | 北宋与辽南北对抗;1125,金灭辽,1126入开封灭北宋,同年赵构在南京称帝,南宋与金南北对峙。 北宋结束战乱,经济文化大发展。 辽元崇尚汉族文化。 | 学风思潮:探求义理,疑古和臆断之风。(《易》《尚书》《周礼》《诗》刘敞、孙复、欧阳修、苏轼、郑樵、王柏、吴棫) 引佛入儒,揉合三教; 学术流派:北宋:王安石新学;道学;蜀学;南宋:闽学(朱熹);陆学(陆心源: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); 四部文献整理研究: 经学:经部书的整理研究尤多,《周易》《尚书》《诗经》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礼记》《春秋》《孝经》四书,《诗》学上有尊序说和废序说。 史部:史部书的编纂和整理极为兴盛,史书编纂数量多,富有考证结果,体例多有创通,如年谱、学术流派传记、登科录、方志之作大盛,解题目录大兴;史书整理上有注音释义和考辨补遗两种体裁;自撰史书自作考异,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《资治通鉴考异》;范冲《神宗实录》《神宗实录考异》。 子部:编纂之作众多,如当代诸子《张子全书》《二程遗书》《朱子语录》;杂考之作突出,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王楙《野客丛书》程大昌《考古录》王应麟《困学纪闻》黄震《黄氏日钞》;注释之作褊狭,当代诸子注释之作集中在理学,古代诸子之作集中于道家;类书编纂兴盛,如《太平御览》《册府元龟》《事物纪原》《锦绣万花谷》《玉海》等。 集部:整理成果相当可观。楚辞:洪兴祖《楚辞补注》朱熹《楚辞集注》;别集:编纂和注释成果斐然;总集:编纂之作众多,且类别多,按氏族、地域、题材等不同门类辑成。 学术特点: 经学多穿凿新义;义理之学突出,亦不废考据;辨伪、辑佚、编纂成果可观。 文学上:诗文、诗文评、词曲作者众多,著作丰富; 在文字学、古韵学、金石学、攻古文《尚书》,辨河图洛书之伪,为《礼经》作图,辑佚,杂钞笔记,考订史书等等,宋代学术开清代学术之先。 | 文字著作较多:徐铉校定《说文解字》、《类篇》《字说》《汗简》《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》《复古编》《班马字类》《隶释》《龙龛手鉴》等 韵书: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略》《增韵》《平水韵》等 雅书:《埤雅》《尔雅翼》《群经音辨》 文字学成就:重视对古今、正俗字及异体字的识别和规范;重视对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的著录和研究(金石学);右文说; 古音学:吴棫、程迵、郑庠的成绩对古文献的注音、辨韵 、释义、识别通假字有积极影响,但昧于古音,且仍袭用叶韵说;等韵学有了发展; | 欧阳修、曾巩(参与官方修史与校理群书、编纂目录) 王安石(新学,三经义与《字说》) 郑樵(考据学,《通志》,辨伪,目录) 洪迈(考据学,但在音韵、训诂、校勘上有局限) 朱熹(义理与训诂考据相结合,校释群书,成果颇富) 廖莹中、岳氏(《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》元初义兴岳氏据廖莹中世綵堂校正重刻) 其他校勘家(刘攽《两汉书刊误》、洪兴祖《楚辞考异》、张淳《仪礼识误》、吴仁杰《两汉书刊误补遗》、沈揆《颜氏家训考证》、方崧卿《韩集举正》、彭叔夏《文苑英华辩证》、毛居正《六经正误》) 王应麟(校勘考证、辑佚辨伪) 王若虚(考辨史实《史记辨惑》《论语辨惑》《诸史辨惑》《五经辨惑》等等,折中汉宋) | |
元明 | 元朝以蒙古贵族为首,包括汉族地主阶级及其他民族上层分子组成的封建政权,汉化倾向和民族歧视政策并行。宋朝遗士拒不仕元,或隐居治学,或聚徒讲学,因此为文献流传不废创造客观客观条件。 明朝时沿袭传统儒学,除学者自作外,又有官方组织。 | 学风思潮:元世祖以程朱经学取士,思想承袭以朱熹为主。元仕宗延祐定科举法,五经分别用朱熹的《周易本义》,蔡沈的《书集传》,朱熹的《诗集传》,胡安国的《春秋传》,郑玄注的《礼记注》; 明初科举犹用古注疏与宋儒之书,明成祖永乐颁行《五经大全》(袭元人之作,《春秋大全》全袭汪克宽《胡传纂疏》,《诗经大全》全袭刘瑾《诗传通释》,《周易大全》割裂董楷、董真卿、胡一桂、胡炳文四家,《书传大全》剿袭陈栎《尚书集传纂疏》、陈师凯《书蔡传旁通》,《礼记大全》采诸儒之说四十二家,以陈澔《集说》为主),古学渐疏。出现“心学”与程朱理学对抗,虽禁不能绝。但朱熹的考据学承袭前代继续发展,出现一批辨伪考据精长的学者,对清代学术产生直接影响。 校刻:校刻古书出现改窜之风。嘉靖以前古书翻宋或新雕,较为谨严,但万历之后,多轻改古书,这与空疏学风不无关系。 四部文献整理研究: 经部:《五经大全》顾炎武谓之“经学之废,实自此始”,“经学至为极衰”。成就:元赵汸《春秋属词》(孔广森治《公羊传》源出赵汸);元吴澄《易纂言》;明梅鷟《尚书考异》。 史部:元胡三省《资治通鉴音注》《资治通鉴释文辨误》;元吴师道《战国策校注》; 子部:注解之作绝少,但考证笔记颇有价值。元黄溍《日损斋笔记》、盛如梓《庶斋老学丛谈》、陆友《研北杂志》、陈世隆《北轩笔记》、吾衍《闲居录》、明郑瑗《井观琐言》、张志淳《南园漫录》、杨慎《丹铅录》《谭苑醍醐》、陈文耀《正杨》、邓伯羔《艺彀》、周祈《名义考》、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》、焦竑《笔乘》、方以智《通雅》等等。 集部:总集编纂颇盛,如方回《瀛奎律髓》,房祺《河汾诸老诗集》,梅鼎祚《古乐苑》,陆时雍《古诗镜》,张溥《汉魏六朝一百三十家集》等等;别集整理有辑编和改编。辑编或无成书而新编,或有成书而重编;改编在编次、分卷上变乱旧式。 | 音韵研究:元熊忠《古今韵会举要》,周德清《中原音韵》,元卓从《中州乐府音韵类编》,明太祖时《洪武正韵》,杨慎《古音丛目》等,陈第《毛诗古音考》,方以智《通雅》中部分涉及音韵。 | 胡三省(元,考证校勘训释,史学) 王守仁(心学,割裂文道,心外无学,“六经者非他,吾心之常道”,六经皆史,鄙弃训释考证) 杨慎、焦竑、陈第(明代考据学家。杨慎崇朱熹,斥心学,古音学成就:明假借,因音求义,怀疑叶音说;焦竑义理杂揉儒释道,崇杨、墨,难孟子,古音学成就:破叶音说,通古音,明假借;陈第彻底破叶音说,研究《诗经》《楚辞》周秦汉文献古音,以今音求古音,对古音学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) 宋濂、梅鷟、胡应麟(明辨伪学家。宋濂辨诸子、易图;梅鷟辨《尚书》;胡应麟辨伪涉及四部,并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。) 方以智(唯物主义思想家,考据学家和小学家,将考据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,在音韵、文字、训诂上颇有研究,用音理研究上古音,已经朦胧地意识到古无舌上音,无轻唇音等问题) | |
清 | 满族贵族统治,文化上对满人采取汉化政策,对知识分子主要采取钳制和笼络两种政策。清初多尔衮摄政,清兵入关,实行笼络政策;顺治皇帝亲政后实行高压政策,康熙即位,大兴文字狱,康熙十一年后又以争取为主;清中期高压政策占居上风,雍正频兴文字狱,乾隆焚毁书籍。文人因此埋头没有政治风险的学术研究。 | 学风思潮与成就:小学、经学、地理、史学、典章制度、金石等各科全面发展,以考据见长,尤以文字、音韵、训诂成就最高。集前代之大成。 私家藏书丰富,目录、版本研究情况复杂;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私藏书目和题要著作丰富,版刻目录、丛书目录、禁书目录、举要目录等著作之盛。 校勘成就显著,集中在精校专书和读书札记题识。多能综合运用四校法。卢文绍、顾广圻强调对校,列异同,不改字;戴震、段玉裁、王念孙、王引之、俞樾强调理校,善定是非。 辨伪大有发展,清初重视辨伪,顾炎武、黄宗羲、王夫之,《尚书古文疏证》《易图明辨》《群经辨疑》《古今伪书考》;清中考据学派学者不太留意辨伪,《古文尚书考》《尚书馀论》《家语伪证》《家语疏证》《考信录》;晚清及近代则围绕经今古文问题展开,刘逢禄认为《左传》为刘向伪造,魏源《诗古微》《书古微》,康有为《新学伪经考》 辑佚范围扩大,稽考缀合更加精密,搜罗较彻底,以致后人再未辑编大规模的辑佚书。清代辑佚出于汉学家治经的需要和对《永乐大典》 的重视和利用。《易汉学》《古经解钩沉》《汉学堂丛书》;厉鹗辑有《宋诗纪事》《辽史拾遗》,辑佚丛书:洪颐煊《经典集林》,王绍兰《萧山王氏十万卷楼辑佚七种》,王谟《汉魏遗书钞》《汉堂地理钞》,张澍《二酉堂丛书》,茆泮林《十种古逸书》,赵在翰《七纬》,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任大椿《小学钩沉》等。辑佚单书:陈寿棋《尚书大传》、《尚书大传定本》、《洪范五行传》、《鲁诗遗说考》、《齐诗遗说考》、《韩诗遗说考》,陈乔枞《今文尚书经说考》、《欧阳夏侯遗说考》等。 学术派别:清代至近代以古典文献学为主的学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“清初”、“乾嘉”、“道咸以下”三个时期。 第一,清初期。以顾炎武,黄宗羲、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为代表。反对心学。 第二,清中期。此期考据学全盛,形成乾嘉学派。不讲经世致用,沉溺于文献考据。按师承和地区分为三派∶吴派:擅长经、史,表现出博详的特点,宗汉而近于佞汉。主要学者有惠周惕,惠士奇,惠栋、钱大昕、王鸣盛,余萧客,江声、顾广圻、汪中等。皖派∶擅长经、子、小学,表现出专精的特点,不佞汉,宗古求是。主要学者有江永,戴震、金榜、卢文弨,孔广森、凌廷堪、段玉裁、王念孙、王引之等。浙东派∶以史学为主。主要学者有万斯同,全祖望,邵廷来、邵晋涵、章学诚等。 第三,晚清、近代。今文经学重新兴起,并且经历了由学术到议政的变化。庄存、刘逢禄、宋翔凤,发挥微言大义。刘逢禄著《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》及《公羊何氏诂篓》,用考证的方法研究今文经。自刘逢禄下传以后,分为两歧:有人仍限于经学研究,如魏源,邵懿辰,戴望,王闿运、廖平,崔适,皮锡瑞等;有人则借以议政,变法。如龚自珍、康有为,梁启超等。但在古文献学中,古文经学仍占主导地位。如俞樾,孙怡让、章炳麟,王国维等都是继承这一传统的。至于宋学,虽不处于主导地位,但贯穿始终。一方面统治者提倡,借以禁锢思想。另一方面学者相传,师承不断。 重大发现:甲骨卜辞,敦煌卷子,新疆汉晋木简。 四部文献整理研究: 经部:经部书整理之作甚富。《皇清经解》和《续皇清经解》所收就有157家,359种。易学:辨宋人易图之伪;辑述汉魏人旧注旧说;新注疏之作。书学:辨伪之作;就可靠的28篇辑纂汉古文家注然后作疏解;辑考今文经之作;专篇或专题注释之作。诗学:宗《诗序》释毛郑之作;破《诗序》,讨论诗旨之作;有关今文经(三家诗)之作;各类专题之作,考地理、名物、音韵。等等。 史部:校勘考证类,丛史考证,如《廿二史考异》《十七史商榷》《廿二史剳记》等;单史整理之作以前四史为多;古书整理之作;表志传单篇整理之作;补作表志;旧史改编,如《左传纪事本末》等;历史地理、年代、职官等工具书的编纂。 子部:子部书的整理集中在先秦诸子和两汉子书,校勘注释,辨伪辑佚均有涉及。 集部:《楚辞》类注释;别集类主要是校注和辑集;总集以编纂为主,兼有旧集校注。 | 文字:说文四大家;古文字研究,金石文字研究发展,西清四览;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。 古音学:古韵分部;阴阳入三声相配和对转理论;古音声母的重要结论。 训诂:因音求义,通声音,明假借,贯六经,以经考字;字义辨析细化,分出本义、引申义和假借义。 《康熙字典》《经籍籑诂》《中华大字典》 考据学派十分注重小学,将小学作为治经的基础。 | 顾炎武(倡导古学,批判空疏心学,发扬考据学传统,考据学派祖师) 黄宗羲、王夫之(“心即气之灵处”/“气”为万物本源,都是朴素唯物主义,反对空疏学风,强调经世致用) 阎若璩、胡渭、姚际恒(辨伪成就卓然,将辨伪与考据学结合) 惠栋、王鸣盛(吴派,宗汉,兼通经史) 江永、钱大昕(清代考据学深入发展的过渡人物,都在古音学上成就颇高) 戴震(皖派代表人物,因音求义,宗古求是,长于训诂、校勘、专门之学,在音韵、地理、天文等方面考证成就很高,在义理上,批判理学,认为理学杀人害道) 段玉裁(皖派代表人物,长于经学、小学、校勘) 王念孙、王引之(皖派代表人物,精通小学、校勘) 卢文昭、顾广圻(兼通版本和小学有校勘家,精通版本对校,强调不轻改古字) 章学诚、崔述(不同于乾嘉考据学派,卓然独立,章学诚以古代学术史、目录、校勘学、方志学研究见长;崔述以古史考证和古文献辨伪见长) 龚自珍、魏源、康有为(晚清今文经学家,兼学者、政治家、思想家于一身,探讨经义,考订文献,借以议政,倡议改革,崇《公羊》学,强调经世致用) 俞樾、孙诒让(近代袭考据学派古文经学传统,俞樾注重文字、音韵、训诂,以小学治书,校释经子,成果颇富;孙诒让古文字研究成就高,将古文字与文献结合考证,校释群书,成果颇富) 章炳麟、王国维(由近代跨入现代的著名学者,学术研究涉猎广泛,成就斐然。章炳麟涉及政治、法律、哲学、史学、文学、语言文字、古文献等方面,精通小学,在古音声母上有创见,总结清代学术史,强调古书校注体例,崇古抑今。王国维学术涉及戏曲、哲学、诗词、简帛、考古、训诂小学等方面,对音韵等研究方法提出系统总结,精通小学,长于因音求义,在目录、版本、校勘、辨伪、辑佚等方面成果颇富。) |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南非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